這波疫情影響了很多活動的辦理,也改變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不過疫情總是有結束的時候,在疫情結束前最重要的是希望大家都要照顧好自己,且可以在照顧好自己之餘多關懷別人,多正向積極且減少對立,共同面對疫情。
對親子團的我們而言,如何在面對疫情的同時體現荒野的價值, 除了日常生活中我們個人做好一個社會公民, 這一次台灣在防疫方面做的不錯,,而我們也可以從本國及他國的領袖的決策裡看到自己可以學習的地方, 如何讓訊息可以更透明及有效的交流相對重要。複式團的問題需要我們去多關懷了解,讓訊息的交流與傳遞可以更扁平、暢通。
面對目前的疫情來襲,我們要如何讓大家參與團集會有不同的方式因應,身為父母的我們也可以以此為教材來和孩子談及引導孩子,近來團集會操作的格式大家普遍在安全的考量上,蠻常使用學校為活動場域,活動設計上也可能多以全團操作,面對目前場地借用上有難度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如何以小隊為單位進行活動,將危機化為轉機,多利用野外的自然場域設計活動,是否更能親近自然環境,也讓我們更能貼近暮春三月,孔子和弟子三五人的夢想, 在春日暖暖的下午跟著大自然優游。
藉著疫情期間大家慢下來,空下來的這段空檔,讓大家有喘息的空間,慢下來思考。這段期間還看見台灣人的「讓」文化,是一個善的循環。願意照顧好自己,把資源讓給更需要的人,願意犧牲自己的休息和時間,去為守護同胞家人的健康安全努力。
而這個互相扶持分享資源的美好價值,其實一直長存在親子團,人與人之間的關懷、願意分享。災難發生的背後,需要這些支持的力量一起度過。
接下來的團隊運作方面我們一起思考我們和環境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的初衷是希望和大自然和諧共好,讓地球得以永續長存。
另外防疫的背後也可能衍生其他環境的問題,就是為了防疫造成的資源的消耗,例如水, 例如醫療保健廢棄物,也可能選擇改自己開車。 這些目前都是防疫背後產生的環境問題,也值得我們思考從自身做起可以做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