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耀國〈荒野親子團創團總團長 自然名:藍鵲〉
生活教育
在時代快速變遷中,人們的價值觀紛歧、人際關係疏離,學校偏重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卻忽略品格陶冶、認知啟發及行為實踐,使得生活教育無法完全落實。美國近代大教育家杜威博士曾說過:「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一切的教育都應落實在生活中才有意義,否則均將淪為浮言空談。在團集會活動中,若能適時掌握機會教育的場景,採用漸進式的引導,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生活態度和習慣,將產生潛移默化的功效,不難培育出懂得生活;尊重環境與生命;且具有良好適應能力的健全之人。


三生教育的生活教育著重在以下幾個面向的養成:
1)環保 ~從生活做起
實踐友善環境的生活型態是最簡單的環保行動,人人都可以做,只需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省思能否有更環保的作為,並願意改變陋習朝環保的方向前進即可。我相信,大多數人都願意支持生活環保,只是不知道該如何做,因此稍加提醒之後,通常都會樂意去嘗試,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自然活動中,我們可以要求自備水壺、餐具,避免使用一次性餐盒,不亂丟垃圾,做好垃圾分類,帶走他人遺留在自然中的垃圾等等,讓當地環境因為我們的每一次造訪都變得更乾淨、更自然、更美麗。因此,活動規劃者及導引者得時時相互提醒,做為自然的愛好者,在野外活動的每個環節都須盡可能符合環保的基本原則,以降低對自然環境的擾動與衝擊。

2)守時 ~學習時間管理
不守時是對自己、其他參與者及活動帶領者的不尊重行為,因為浪費了大家等候的時間。養成守時習慣也是學習尊重的簡單作法,在自然活動中可以盡量固定每天例行的時程,比如起床、集合、用餐、就寢時間,形成規律後就不容易忘記。也可以利用讚美守時者的方式去形塑守時的氛圍,或利用小隊競爭心理,以爭取小隊榮譽的團體集合競賽去影響少數不守時的個人,這些都是可行的做法。活動帶領者當然也必須以身作則,提早到達約定的活動地點等候、準時開始。
3)簡樸 ~從餐桌開始
當今許多環境的問題均源起於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擷取,因此保護自然需從不浪費自然資源開始,實踐簡樸生活並不會影響生活品質,因為維持生活所需,想要的通常遠超過需要的。如何學習簡樸生活?營隊中的”靜默用餐”與”光盤計畫”是我常使用的方法,靜默用餐除了能避免因交談而忽略了食物的美味,還能培養對食物的尊重與感恩,而感恩食物的最佳表現就是不浪費食物,把盤中佳餚吃光光。結束營隊時,請營員於離營前檢視自己的行李,看看還有哪些物品沒有派上用場?也是分辨什麼是”需要”與什麼是”想要”的體驗學習。
放手 ~學習自我照顧能力

四之二 下期待續…轉載自荒野保護協會官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